截止目前为止,友成月捐累计共有
537位月捐人
筹集善款49.18万元
感谢每一位月捐人的慷慨解囊,
大爱无疆 善德永存!
青椒计划|青椒计划项目进展(2024年12月)
当岁末的钟声渐近,回首青椒计划这一整月的历程,恰似翻开一本写满温暖与成长的故事集。在 12月的时光里,青椒计划的舞台上依然绽放着无数美好。在青椒课程方面,家讲师们倾囊相授,带来前沿且实用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无论是学科知识的深度剖析,还是课堂管理的巧妙策略,都如同为乡村教师们送上的一份份知识“厚礼”。
与此同时,荣誉墙上再添新彩,青椒计划在2024中国公益映像节上斩获大奖,这是对项目影响力的最佳认可。各区县依据前期动员会、说明会部以及新学年的规划有序推进青椒计划相关工作,大家齐心协力,让青椒计划的火种在各地熊熊燃烧,照亮更多乡村教育的角落。
【点击了解详细进展】
香橙动态|“香橙妈妈”的2024
2024年1月:四川简阳、甘肃临潭、陕西丹凤三地开展培训,共260人参与:香橙妈妈合作伙伴开展2024年度培训。
2024年2月:乡村“她力量”为家乡代言,香橙妈妈短视频训练营圆满结束。
2024年3月:甘肃静宁、庄浪、金川、宁夏固原、陕西合阳、河南新安、洛阳、云南勐海八地开展线下培训,共607人参与:云南梁河阿昌族织锦、楚雄彝绣非遗合作社走访。
2024年4月:宁夏红寺堡、云南云龙、陕西合阳、四川容县、简阳五地开展线下培训活动共347人参与。
2024年5月:甘肃和政、金川、四川三台三地开展线下培训活动,共184人参与:香橙妈妈优秀学员北京研学一期活动来自甘肃、宁夏、河南、四川、云南、陕西6省23地的74名学员参与
2024年6月:江西柴桑、福建政和、云南景洪开展线下培训活动,共124人参与。“香橙妈妈守艺计划”受益人参加福州“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动。
2024年7月:湖北咸丰开展线下培训活动,共30人参与。
2024年8月:“香橙妈妈”,线上课堂、线上社群孵化活动持续开展、“香橙妈妈守艺计划”贵州苗绣、马尾绣、侗绣非遗合作社走访。
2024年9月:江西省乡村女性经济赋能项目(石城班联合主办:石城县妇女联合会主办方:友成基金会江西石城开展线下培训活动,共40人参与:“女性向上的力量”乡村女性经济赋能议题共建会暨二期项目成果总结会在甘肃省和政县举行;“香橙妈妈港湾计划”走进自闭症儿,童度复中心助力“星孩”守护者。
2024年10月:江西石城柴桑区开展第一次“香橙妈妈’在地女性小组活动,11名学员作为志愿者参与活动;“香橙妈妈-守艺计划”受益人受邀参加抖音跳跳糖公益日活动。
2024年11月:“香橙妈妈港湾计划”于湖北咸丰、甘肃庄浪开展女性心理健康与家庭成长培训,60名当地家庭教育骨干及留守宝妈参与:香橙妈妈优秀学员北京研学二期活动举行,来自甘肃、四川、云南等六地20名学员参与。
2024年12月:“香橙妈妈港湾计划’非遗皮雕技艺进校园;“田间地头最美通勤装”全国短视频征集活动开启,全国8省35个地区81位香橙妈妈参与。
香橙礼物|手腕上的西双版纳——泰陶手链
龙令香今年已经60岁,2018年被评为侗族刺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已经跟侗族刺绣打了50多年的交道。但直到现在,当她拿起手中的侗绣作品、向我们讲述纹案里的传说故事时,眼里依然闪动着轻易就能被察觉到的光。
我们问龙令香,是什么让她坚持到现在。她说:“到这个年纪了,我有时候也想跟那些婆婆奶奶一样,去桥上唱歌跳舞,但是一转眼看到我的这一堆东西,我觉得我还是不能去。虽然有的时候也很痛苦,我爱人也说,如果你不做这个,可能还要轻松一点。但我喜欢我的民族文化,谁都拦不住我,只要我还在这个世界上,我就会坚持到最后。”
侗族刺绣的纹案都有固定的“主题”:神鸟、蝴蝶、葫芦...它们共同讲述了关于苦难、救赎、希望和生生不息的故事。这些故事经过侗族绣娘的巧手,用盘轴滚边绣的方式,一针一针地从五彩丝线变成抽象又写意的图样,再变成背带、披肩、绣鞋、帽子……这些图样是侗族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也是侗族民族传统文化的具象化。它们的存在,就是让这些流传千年的故事和故事中流淌着的文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这本身,便是传承。
而龙令香对这种传承的坚持,是原原本本的。
“我们这里的老人家不准我们用马尾来包边,马尾包边就不能用到孩子身上。因为马容易把小孩吓跑了,小孩跑了人丁就不兴旺了。我们用的是棉线包边,棉线是热乎乎的,冬暖夏凉,小孩子就无灾无难。”龙令香做的侗绣作品,包边的线头也原原本本地遵循着老规矩,延续着老传统。
龙令香从九岁起就帮着奶奶一起做刺绣,但那时候还谈不上“热爱”。直到初三快要毕业那一年,母亲跟她讲,既然读书没有什么太大的天分,那就要自己去想到底要做什么。小小年纪的龙令香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想了一下,我喜欢跟奶奶一起到处去收集古老的绣片,我想学刺绣。”从那时候起,奶奶开始慢慢教她刺绣、织布技艺,后来母亲和奶奶相继去世了,她仍然坚守着初心,要把刺绣学好。刺绣成为她纪念祖母和母亲的方式,也慢慢成为她毕生的执着和热爱。
二十多岁的时候,龙令香第一次尝试到了“手艺换成钱”的滋味。那时,村里做侗族刺绣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当地有个老奶奶看她在绣月亮盘,就鼓励她说:“不管你绣得好还是不好,我都全部买了。绣得好就多给你钱,绣不好就少给。”那一次,她的月亮盘卖了两块钱,那时候的两块钱,对龙令香来说已经很多了,也让她更确定“刺绣是能养活自己的”。
龙令香很喜欢用手去触摸侗绣上的图案,她非常清楚每一个凹凸和走向的来历、每一次穿针和走线的方向。“我们的侗绣都是这样,好看又结实。”她这样介绍着眼前她开在锦屏县城的侗族刺绣工坊里满墙的作品。
这个工坊是她2013年开的。她这些年最享受的时刻,就是坐在店里和她的绣娘们一边唱歌一边刺绣。“我们这儿的姐妹,好多都是从农村到县城里来的,老公在外面打工,妈妈和奶奶就在城里带小孩读书,到我店里缝衣服绣花,慢慢就学起来了。”龙令香说得很轻松,但现在能有这么多人一起做侗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她已经为此努力了十多年。
“让更多人学会侗族刺绣”,是龙令香开店后不久就想实现的愿望。侗绣在县城里卖得很好,她也敏锐地观察到了,“消费者”增长也意味着“制造者”的缺乏。于是,她果断成立了侗族刺绣协会,开始带着身边的妇女学习刺绣。她的想法很简单: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就这么失传了。在她的倾尽全力的教学下,越来越多的妇女可以通过学到的刺绣,每个月有两三千的收入,技术更好的、能绣花的姐妹,甚至能赚到四五千。
“有次来了几个外地的老师,把我绣的东西都买了,给了八九万块钱。那时我是真的很高兴,到现在想起那个时候都很高兴。我是从农村到县城里来的,这个家如果靠我老公来维持,是很艰难的,我做的东西能赚钱,对我们家来说是大好事。”让龙令香高兴的那个时刻,也正是侗族刺绣能得到继承和发展的最实实在在的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能让传承人们真的过上好日子。
如今,龙令香的侗绣越卖越多、越卖越远,让她继续坚持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除了侗绣工坊和跟着她的这些绣娘,其实更多的还是她对侗绣那份简单纯粹的爱,与小时候的坚定选择别无二致。“那些人打电话跟我说,我们喜欢你的图案,喜欢你绣的花朵,我真的很高兴,就是为了这句话,我都要去坚持。”数十年来,绣了无数件作品的龙令香,依然深爱着此时此刻她手中正在生出的这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