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为止,友成月捐累计共有
536位月捐人
筹集善款48.38万元
感谢每一位月捐人的慷慨解囊,
大爱无疆 善德永存!
青椒月报|青椒计划项目进展
金秋初冬的10月至11月,青椒计划精彩纷呈~第八届青椒计划在盛大的启动仪式暨开学典礼中拉开序幕,为新一学年的教育旅程注入了满满的活力。两场助教全体说明培训会如及时雨般,为青椒们充电加油,确保了青椒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荣誉墙上再添新彩,青椒计划在第11届中国公益映像节上斩获大奖,这是对项目影响力的最佳认可。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省教育厅及地方教育局的发文支持,如同微风拂面,为青椒计划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区县教体局与青椒学员携手举办的启动说明会,更是将这份教育热情传递到了每一个角落。
【点击了解详细进展】
香橙动态|非遗皮雕技艺的北京校园之旅
12月18日,内蒙古皮雕技艺传承人李小芳走进北京耀华国际教育学校,为在校师生带来一场非遗皮雕技艺体验。
李小芳首先介绍了她与皮雕的故事,随后带领二十余位家长制作传统皮雕杯套。染色、固色、打孔、缝制……参与体验的家长表示,通过皮雕制作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非遗技艺的魅力,更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温度。制作完成的杯套于随后的公益集市进行义卖。12月20日的义卖活动由学生公益社团发起,“香橙妈妈守艺计划”公益展位也位列其中,侗绣笔记本、掐丝珐琅丝巾扣、西双版纳溜包、丝绫堆绣胸针等十余款非遗产品参加了义卖,共筹得善款4900.89元,所得善款以公益善款的形式全部捐赠于支付宝公益平台“香橙妈妈”项目。
皮雕非遗传承人李小芳表示,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喜爱非遗文化,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香橙礼物|手腕上的西双版纳——泰陶手链
泥土,没有生命,却能在人的手中孕育新生。四千余年前,智慧的傣族人民已经掌握泥土的奥秘,并利用这大自然的天然赋予进行美的创作。云南西双版纳,一张木凳,一个慢轮,一揉、二转、三刮、四拍,每个步骤都在回溯四千年前的历史片段。傣陶文化,不仅装点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源远流长,同时也刻录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梦想。2006年5月20日,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付雪,一位来自西双版纳的河北人,一名因伤退役的舞蹈演员,一次偶然来到了西双版纳,在这里,她看到了另一种艺术。“美吗?至少我觉得,在进门的一瞬间,我是震惊的。”从此,她移居到了这个一到节假日就人满为患的城市,一辆小摩托穿梭于家与工作室之间,为了傣陶,她在一家小店当了2年的学徒。
2020年,付雪创建了 “逃之夭夭微工坊”,她希望让传统陶器在她的手中更丰富更年轻化。创业初期,她不断尝试开发新作品,大多还是以实用器皿为主。三年的时间,慢慢有了自己的风格,也在省内外积累了稳定客户,销量逐渐增加。2024年年初,她又创新了傣陶饰品系列,“我尝试着带到上海参展,没想到销量特别好,短短的时间就抢购一空。高兴的同时我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我没有时间生产。器皿类的订单都已经排到至少3个月才能交货,我不可能有时间再做其他的东西。同时版纳招陶艺助理又很困难,所以饰品的计划就一直在搁置中。”
2024年6月,友成基金会在版纳开展针对非遗行业的“乡村女性经济赋能项目”,付雪看到后随即报名参加。“为期5天的学习里,老师们从订单管理、产品研发,创意设计、自媒体运营,视频图文制作等方面讲得特别全面。印象最深的是培训第一天,潮汐中心的张玉芳老师分享了如何通过培训“支持困难女性再就业”,一下子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对呀,在版纳,也有许多乡村的留守姐妹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办法工作,生活过得很艰难。我决定去教她们制陶,让她们掌握一门手艺的同时我的问题也解决了。我搁置的那么多傣陶饰品设计图终于能拿出来了。
学习结束后,付雪注册了新品牌“彻礼手工”,开始了新品的制作和版权、商标申请。一个月后,她在各方努力协调下共招募了103位留守女性开始了为期10天的免费培训,最终留下了32位女性开始了居家生产。“她们每个人都很认真的对待这项工作,一位姐姐说,‘自从做了这个兼职都不爱出门了,在外面心里挂念的都是珠子,每天做不完心里就不踏实。’能让她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现在在做的事特别有意义。”同时,她还带着陶艺走进了特殊学校的课堂,带领聋哑学校的学生们通过手工艺,获得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