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为止,友成月捐累计共有
537位月捐人
筹集善款49.92万元
感谢每一位月捐人的慷慨解囊,
大爱无疆 善德永存!
青椒总结|超56万次参与学习的满园繁花,是这样!
从2024年11月7日那个星光璀璨的夜晚,我们共同见证了第八届青椒计划启动仪式暨开学典礼,到2025年1月15日,随着秋季学期最后一节课的圆满落幕,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青椒计划汇聚了全国各地热爱教育、勇于探索的乡村青年教师。他们在这里碰撞思想,交流心得,共同成长。
在这里,我们见证了教师们的蜕变,感受到了大家高昂的学习热情,也体会到了教育事业的无限可能。接下来,是我们的阶段性汇报❤️
【点击了解详细进展】
香橙动态|“香橙妈妈”的2024
2024年1月:四川简阳、甘肃临潭、陕西丹凤三地开展培训,共260人参与:香橙妈妈合作伙伴开展2024年度培训。
2024年2月:乡村“她力量”为家乡代言,香橙妈妈短视频训练营圆满结束。
2024年3月:甘肃静宁、庄浪、金川、宁夏固原、陕西合阳、河南新安、洛阳、云南勐海八地开展线下培训,共607人参与:云南梁河阿昌族织锦、楚雄彝绣非遗合作社走访。
2024年4月:宁夏红寺堡、云南云龙、陕西合阳、四川容县、简阳五地开展线下培训活动共347人参与。
2024年5月:甘肃和政、金川、四川三台三地开展线下培训活动,共184人参与:香橙妈妈优秀学员北京研学一期活动来自甘肃、宁夏、河南、四川、云南、陕西6省23地的74名学员参与
2024年6月:江西柴桑、福建政和、云南景洪开展线下培训活动,共124人参与。“香橙妈妈守艺计划”受益人参加福州“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动。
2024年7月:湖北咸丰开展线下培训活动,共30人参与。
2024年8月:“香橙妈妈”,线上课堂、线上社群孵化活动持续开展、“香橙妈妈守艺计划”贵州苗绣、马尾绣、侗绣非遗合作社走访。
2024年9月:江西省乡村女性经济赋能项目(石城班联合主办:石城县妇女联合会主办方:友成基金会江西石城开展线下培训活动,共40人参与:“女性向上的力量”乡村女性经济赋能议题共建会暨二期项目成果总结会在甘肃省和政县举行;“香橙妈妈港湾计划”走进自闭症儿,童度复中心助力“星孩”守护者。
2024年10月:江西石城柴桑区开展第一次“香橙妈妈’在地女性小组活动,11名学员作为志愿者参与活动;“香橙妈妈-守艺计划”受益人受邀参加抖音跳跳糖公益日活动。
2024年11月:“香橙妈妈港湾计划”于湖北咸丰、甘肃庄浪开展女性心理健康与家庭成长培训,60名当地家庭教育骨干及留守宝妈参与:香橙妈妈优秀学员北京研学二期活动举行,来自甘肃、四川、云南等六地20名学员参与。
2024年12月:“香橙妈妈港湾计划’非遗皮雕技艺进校园;“田间地头最美通勤装”全国短视频征集活动开启,全国8省35个地区81位香橙妈妈参与。
香橙礼物|巧手编织传承路——编结非遗传承人刘银宁的守艺人生
1月26日,新京报联合中国铁路北京局发起“助力乡村振兴公益直播”。刘银宁作为友成基金会香橙妈妈项目受益人、编结非遗传承人做客新京报直播间,在穿行于乡间的公益性“慢火车”上,向广大乘客现场展示精湛的非遗技艺。"真正的传承不是把老物件供在展柜,而是让手艺活在百姓生活里。希望时光的结,能够点亮大家的归乡之路。"从直播间到慢火车,从工作室到万里归途,她用坚守与创新编织起古老技艺新的传承之路。
刘银宁的老家四川,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手工艺源远流长。生于编结世家的她,自幼浸润在传统手工艺的艺术熏陶之中。在机械制造逐渐取代传统手作的今天,这些以门帘子、打结缝衣、盘扣等绳结呈现于日常生活的传统技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刘银宁这位“绳三代”却选择了逆流而上。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这门手艺,她于2021年跟随宁夏自治区编结技艺非遗传承人刘亚明老师继续学习深造。刘银宁的绳结技艺不拘于传统,从实用门帘到艺术灯饰,从祈福挂件到新中式摆件,宁夏“塞上江南”的雄浑气势也被她编入经纬,古法编结在她手中绽放出时尚的光华。
2021年,“香橙妈妈”乡村女性经济赋能培训落地宁夏银川,为刘银宁打开了新的视野。“香橙妈妈的学习真的让我收获很大,印象最深的是郑瑶老师告诉我们,要从自己已有和擅长的技能入手,以己之长,去帮助带动更多人。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通过培训,我更加坚定了要做好和发扬编结技艺的决心。”
2022年3月,刘银宁作为香橙妈妈项目优秀学员参加了重庆研学活动,重庆剪爱工艺品有限公司作为知名社会企业,是重庆第一个关爱血友病之家,面向有需求的残障人士,进行剪纸及各类手工技艺的培训,帮助他们习得一技之长获得收入。在负责人彭茂琳老师声情并茂的介绍下,刘银宁第一次接触到"社会企业"的概念。彭老师那句"手艺能改变命运"的箴言,也成为她创办编结工作室的初心。她意识到原来一根红绳不仅能系住传统,更能编织弱势群体的希望。
回到银川,刘银宁开办了宁夏银川绳线纪非遗编结馆。“我希望这里不仅是非遗展陈空间,更是一个践行社会责任的创新平台。” 她将电商培训所得转化为行动力,带领团队通过直播、短视频,让古老编结技艺"活"在云端。同时她将“成为一家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企业”作为自己的发展的目标,开设公益课程,向有需要的特殊群体传授编结技艺。
在工作室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绳艺作品背后,是刘银宁"让非遗回归生活"的执着追求:既有为现代家居设计的国风系列,也有为学校青少年设计的易学课程包。她始终坚信,传统技艺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我希望把大家认为老古董的、已经过时的传统手艺,带到百姓身边去,让非遗融入生活,让非遗“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喜欢我们的非遗传统文化。”
编结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编织艺术,其历史可追溯至结绳记事时代。运用五彩的绳线,通过穿、络、缚、拧等多种手法,创作出形式多样、充满自然气息和吉祥寓意的饰物。绳编不仅体现了创作者的巧思和审美,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五彩绳线于指尖翻飞,千年时光凝聚成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