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月捐人您好:
11月,全民观鸟节,在全国10个重点城市观鸟比赛以“赛”带观,带动本地鸟友开展城市鸟类观测,一起来看看赛况吧!同时我们其他各个项目也展开了当地活动与研究,让我们一起守护碧水蓝天!
2024年11月 · SEE月捐项目进展
一、一亿棵梭梭
在赤峰市种植225万棵黄柳
本年度所有验收工作业已接近尾声,项目团队将对本年度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梳理,主要包括种植数量统计、成活率核算、资金使用明细等多方面内容。
自 2024 年起,一亿棵梭梭项目总结经验,拓展项目实施范围,由内蒙古阿拉善盟延伸至鄂尔多斯市、赤峰市等荒漠化区域。在新项目区域开展种植,依据当地土壤状况、气候条件以及树种适应性等因素综合考量,以确定适宜的种植季节。通常而言,春季是主要种植时段,然而在秋季或初冬时节,倘若土壤尚未冻结,亦具备开展种植作业的条件。此期间开展种植工作具有显著优势,苗木蒸腾作用微弱,木质化程度较高,抗逆性能卓越,且可有效规避病虫害侵扰。
11 月,赤峰市种植条件合适,在该项目区域完成约 225 万棵包括黄柳在内的多种植物种植工作。项目团队成员赶赴现场,针对苗木质量、栽植作业规范等方面进行实地勘查与评估,以确保种植工作符合相关标准与要求。
图:查看黄柳苗木
图:黄柳秋植
一亿棵梭梭项目在致力于植被恢复重建的核心目标之余,亦高度重视荒漠地区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繁育工作,尤其是四合木、绵刺等珍稀物种。本月,项目团队前往位于鄂尔多斯市的育苗基地,深入研习相关濒危植物的培育技术与方法。后续将依据项目实际推进状况,择机开展濒危物种的种植工作,以期逐步推动荒漠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完善,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有效维护。
荒漠地区濒危物种小课堂开课啦
关于四合木
四合木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起源古老,是一种珍贵的残遗种。它多分枝,叶片呈肉质,花小而白,能适应干旱和高温差的荒漠环境。在植物学研究、生态系统稳定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图:项目团队查看野外种植的四合木
图:四合木枝叶
关于绵刺
绵刺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植株矮小,多分枝,叶片呈肉质,适应干旱环境,常生长于荒漠沙地。它对固定土壤、保持水土有积极作用,同时是研究荒漠植物适应性进化的重要样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
图:棉刺
二、任小米节水助农
沙漠节水小米完成入库
截至11月中旬,沙漠节水小米的入库工作圆满完成。经详尽统计,2024年谷子入库总量达 791.29 吨,平均亩产809斤,成绩斐然。与2023年相比,每亩增产 50斤,充分彰显了种植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
图:谷子脱粒转运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亩均用水量相比当地350立方米/亩的配水标准,大幅节省了60立方米/亩,充分展现了节水灌溉措施与节水作物的实际成效。
在入库流程中,项目团队与种植户们严谨细致地核对入库数量,同时对种植面积及用水量等关键数据进行了再次确认。农户们在核对无误的数据资料上现场签字认可。此环节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农户切身利益,还直接影响后续节水灌溉设施使用及维护补贴的精准发放。
图:信息核对
11月21日,项目团队正式向农户发放了节水设施使用及维护补贴,鼓励农户们积极采用节水灌溉设施和节约地下水资源的行动。补贴的顺利发放,让农户们切实感受到节水行动带来的实际益处,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容。而本年度的丰收佳绩,无疑是对节水工作成效卓著以及农户辛勤付出的最佳回馈。
三、守护栖息地任鸟飞
全民观鸟节|城市观鸟赛集锦
“全民观鸟节”旨在推动中国观鸟人口数量的增加,倡导公众进行科学观鸟。2024 年“全民观鸟节”主题为“城市飞鸟集”,让更多人去感受身边的鸟类多样性,提高公众对鸟类及自然生态的关注,为公民科学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通过在全国10个重点城市观鸟比赛以“赛”带观,带动本地鸟友开展城市鸟类观测、认知“全民观鸟节”品牌和使用“观鸟君”小程序,推动城市观鸟文化。
一起来看看全国各地开展的观鸟节情况吧!
1.合肥
11月3日,合肥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观鸟盛宴——2024 全民观鸟节合肥西扩公园城市观鸟赛拉开了序幕。131位参赛员,分为10支“老鸟队”、10支“菜鸟队”集结完毕,参赛者们身着专业装备,手持望远镜,犹如一群即将踏上探险之旅的勇士。他们脸上洋溢着期待与兴奋,仿佛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西扩公园清晨的神秘面纱。
本次观鸟赛在2个小时内,共记录鸟类12目29科49属63种。其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为白额雁,凤头鹰,松雀鹰,雀鹰,白胸翡翠。
2.青岛
11月9日,天气已然凉爽,临冬的青岛又迎来一大批观鸟爱好者,全民观鸟节·青岛站观鸟比赛顺利举行。来自祖国各地的选手齐聚青岛,凭借丰富的知识积累与漫步日夜的双腿记录下翱翔于半岛的冬日飞鸟,让鸟赛成为生态旅游新通道,比赛更加多彩。
经过整日的激烈角逐,在下午四点鸟种记录正式截止,各队伍共聚青岛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参与答辩与闭幕式,本次观鸟比赛记录的121种鸟类中,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中华凤头燕鸥、东方白鹳、黑鹳、黑嘴鸥、遗鸥;IUCN极危鸟类1种:中华凤头燕鸥,IUCN濒危鸟类3种:东方白鹳、大滨鹬、大杓鹬。虽然记录到角鸊鷉、斑脸海番鸭、中华凤头燕鸥等罕见鸟种,但这些鸟类在青岛属于季节性常见鸟,故最终评选黑鹳为本次比赛的至尊鸟种。
3.西安
11月16日,26支参赛队伍,160余人共同参与的全民观鸟节·西安站暨西安城市观鸟大赛,在风雨交加中,完美落幕。
这是一场属于西安观鸟爱好者的观鸟盛宴,更是一场面向普通公众的鸟类科普与兴趣展览。参与者年龄从6岁到61岁,参赛人群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大学学生及社会人士,参赛者从观鸟小白到资深观鸟爱好者,参赛队伍的集结有自发自愿好友组队的队伍,同时也有历经数次波折才成功找到队友的纯陌生人队伍。比赛总共记录67种鸟类。
4.武汉
11月17日,“全民观鸟节武汉站”在沉湖自然保护区盛大开幕,来自省内的24支专业观鸟队以及近50个亲子家庭共计200余人齐聚沉湖,共同探索湿地之美,传递生态保护的理念。
96 名来自湖北省内的各地观鸟爱好者和林业系统工作人员组成了24支专业观鸟队伍,满怀激情地围绕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鸟类大搜查”,探索沉湖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之美,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经过一整天的观察和记录,上传观鸟记录3000余条,成功记录到鸟种约170种
在这场精彩的盛会中,小朋友们也积极参与进来。在武汉观鸟会专业观鸟导师的悉心引领下50个亲子家庭一同踏入了沉湖湿地在七壕观鸟长廊,从望远镜中欣赏候鸟迁徙的壮丽场面,通过观察白鹤、白琵鹭、小天鹅等水鸟的形态,学习观鸟技巧和生态保护知识,深刻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与使命。
5.福州
11月17日,一百多位观鸟爱好者齐聚于福州东张镇——这片被誉为福建“鸟类天堂”的宝地,共同与林间百鸟编织了一场浪漫而生动的“秋日相聚”。
本次2024年全民观鸟节福州站系列活动——2024 年度东张镇全域观鸟比赛,参赛选手总人数达到130人,其中年龄最小者仅8岁,最大71岁。
本次活动共记录鸟类179种,其中包括中华秋沙鸭、黄胸鹀2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红头咬鹃、林雕、蛇雕等17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
6.北京
11月17日,2024年北京城市观鸟大赛在麋鹿苑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地区的100多位观鸟爱好者组成21支参赛队伍,在3个小时比赛时间内开展鸟类观测记录,经过大赛评委组确认,本次大赛共计有效记录到74种鸟类,其中不乏震旦鸦雀、苍鹰、鸿雁等珍稀濒危鸟类记录。
四、诺亚方舟留住家园
腰村绿孔雀增长至83-86只
1.腰村绿孔雀栖息地修复
为保护绿孔雀,诺亚方舟项目计划在绿孔雀栖息地之间建立小片绿孔雀食源地,作为廊道连通的“踏脚石”,探索绿孔雀种群基因交流与复壮的长效保护机制。2024年10月,项目进入新一年的种植期,腰村项目地开展备耕工作,包括除草、耕地和播种。2024年11月13日,腰村村民反馈称种植的豌豆已发芽,这些嫩绿的芽苗不仅象征植物的生长,更标志着绿孔雀栖息地修复取得新的进展。
11月中旬,项目人员到腰村监测绿孔雀食源地建设情况,了解绿孔雀保护工作进展。目前,食源地主要种植了三种绿孔雀喜食植物(小麦、豌豆、油菜籽)以及一种用于提高土壤肥力的“肥料草”(当地村民称呼)。这四种植物均已出苗。绿孔雀数量从2018年的17-22只增长至目前的83-86只,种群数量增长了四倍多。
图:腰村绿孔雀栖息生境
2.亚洲象栖息地及廊道修复-自然教育培训
项目组开展《生物多样性野外监测及样地监测规程》和《自然教育课程设计与活动实践》两场培训。旨在帮助学员分析野外监测数据,形成成果报告,并理解自然教育在环境保护和社会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学习课程设计技能,学员能够独立设计适合不同群体的自然教育课程,增强宣教能力,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社区与学校的动植物保护科普活动。此外,培训还提升了实践活动的组织能力,使学员能够有效组织和实施户外教学活动。
培训以小组形式进行,学员们围绕主题讨论并设计课程,每组展示自己的自然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并接受其他小组的分析和点评。所有学员认真参与并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活动反馈效果显著。
图:培训现场
3.勐海曼稿管护所勐阿站养蜂培训
为了推动中华蜜蜂保护和本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巡护员们学习小型蜂场的管理,11月初,诺亚方舟项目团队邀请养蜂专家到勐海曼稿管护所勐阿站对工作人员和当地巡护员进行养蜂培训。专家讲解了蜂脾原理、制作方法等知识,并进行了实操演示。随后,巡护员们亲自动手实践制作,获得专家点评。
图:蜂箱
图:实地讲解
4.新主植物园深度生态修复巩固
为巩固新主植物园的深度生态修复成果,减少入山村民对土地的踩踏破坏, 11 月 5 日,诺亚方舟项目团队联合新主村民延续前四年的道路修复工作。此次修复工作吸引了新主村红旗组55名村民参与,完成了从岔路口到瀑布的修路任务。植物园起点入山口海拔2782米,终点瀑布海拔3126米,爬升高度344米。经过三天努力,修复直线距离450米的道路,同时清理了岔路至瀑布及大铁杉方向的垃圾。
图:村民上山
5.新主植物园红外相机维护与数据收集
为了解山中动物活动情况并积累数据以支持后续保护工作,11月项目工作人员联合村民对上一年布设的6台红外相机进行了维护,收集数据文件9514个,约188G,其中记录到黄喉貂、毛冠鹿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为扩大监测范围,团队还在村民讨论后新增布设了3台红外相机于山中补水点周边的兽道上,并在村民公共蜂场处新增1台红外相机,用于监测蜂场活动的野生动物。
图:对红外相机进行维护并记录安装维护信息
图:红外相机收集拍摄毛冠鹿
6.自然教育课程开展
项目团队在 玉龙四中两个班级开展主题为“三江并流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雪山下的精灵:滇金丝猴”自然教育课程。
对滇金丝猴的生物学知识、生态习性、分布范围及保护现状进行讲解,旨在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环境保护意识;分享气候变化对三江并流区域生态系统的多维度影响,以及应对策略,如生态系统修复、加强生态监测与评估、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等。
课程还强调了社区参与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个人行动指南。通过学习,学生们理解了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同情心和保护欲,鼓励其从日常生活实践中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图:金丝猴习性讲解
五、留住长江的微笑
11月,“江豚科普行”活动走进湖北省科技馆,并通过招募大学生长期志愿者,组建了长江大保护科普志愿者服务队。该志愿者服务队周末驻场科技馆鲸豚科普展区,开展了5次江豚科普课堂,累计为250余名参观者讲述长江江豚的故事。通过向公众科普分享长江江豚在内濒危物种知识,让更多人参与保护行动中来。
图:江豚科普课堂现场
六、守三江水护万物源
1、《花儿的孩子》自然教育绘本进入编辑和排版工作
《花儿的孩子》自然教育绘本作为三江源地区开展公民科学探索、生态科普等重要的指导用书,也希望能够成为更多学生及受众群体了解三江源及年保玉则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用书。
通过项目团队近一年的调查、素材收集、汇总整理等工作之后,目前已进入了绘本最后的编辑和排版阶段。该绘本旨在向青少年普及本地生态知识,提升他们对自然保护的意识和科学素养,同时将为年保玉则地区及周边社区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教育资源。通过这些努力,项目希望在三江源地区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范式下的公民科学探索,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的融合发展。未来,项目团队还将继续编纂年保玉则地区的动物、昆虫、低等植物等内容的系列自然教育绘本,为三江源和年宝玉则周边地区形成一套完整的自然教育在地科普书籍。
图:项目团队成员正在开展绘本编辑、排版工作
2、长江源唐镇垃圾共收共管试点项目执行
2024年11月,“长江源垃圾调查回收及污水处置示范”项目继续开展共收共管试点执行工作,在地伙伴绿色江河项目团队和志愿者将纳入共收共管的50家商家分组,每天完成约1/3商家的分类垃圾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核查垃圾分类率,发现问题并与商家进行沟通等,所有商家3天完成一轮共收共管工作。
在此工作过程中,每天都会向给商家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提升各商家的垃圾分类率,从现场调查和统计数据看,商家的执行情况较比项目启动初期有了较明显的转变,对于垃圾管理和分类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图:志愿者在回收统计商户垃圾
七、濒危物种保护行动
截至 2024 年 11 月底,“雷山髭蟾的种群调查及保护策略研究”本阶段的实施工作顺利告一段落。本年度,项目团队重点完成了雷山髭蟾可能分布区域的种群分布调查及威胁因素分析,为后续保护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1.种群分布调查
调查团队采用样点法,借助当地居民和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协助,锁定了雷山髭蟾可能栖息的溪流、水潭等重点区域。在这些点位,调查人员仔细寻找雷山髭蟾的成体、蝌蚪或卵,并记录水温、酸碱度、盐度、水质及周边植被等关键生态数据,以全面了解其喜爱的栖息地类型。
在进行雷山髭蟾种群调查的同时,调查团队还首次通过无线电遥测法的方式首次与完成了对雷山髭蟾家域的调查。调查团队在捕获的雷山髭蟾个体身上安装发射器,使用无线电追踪其活动轨迹和范围。
图:雷山髭蟾 ©舒国成
2.调查数据与主要发现
截至2024年11月底,调查团队累计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完成了78个点位的调查,并在其中31个点位发现了雷山髭蟾的踪迹。其中,在12个点位发现雷山髭蟾卵团,在27个点位发现雷山髭蟾蝌蚪,只发现16只雷山髭蟾成体,说明雷山髭蟾成体数量极为稀少,亟需保护。研究发现,影响雷山髭蟾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气温、水温、水体盐度、坡度四项指标。
通过无线电追踪的方式,调查团队发现雷山髭蟾每日的移动距离相比其它无尾目来说较小,家域范围大于高原林蛙但远小于一些有尾目两栖动物。雄性雷山髭蟾整体的活跃度要高于雌性雷山髭蟾。根据研究发现的雷山髭蟾家域范围,科学家建议对于雷山髭蟾的保护要从其家域、繁殖地点和繁殖 季节着手,在繁殖季节限制无关的人员靠近该物种的繁殖点,加强对于繁殖地点 及其周边家域的巡查与监控。
本次调查期间,调查团队还发现人为干扰、环境污染、人为捕捉和山洪冲刷是雷山髭蟾种群存续的主要威胁。尤其是人为捕捉----在10月底到11月初的雷山髭蟾繁殖季节,常有老百姓会进山捕捉两栖动物吃肉炖汤,或用蝌蚪煮粥。亟需通过更加严格的保护和宣传教育杜绝此类现象。
图:调查团队进行雷山髭蟾野外调查 ©舒国成
八、卫蓝侠守护碧水蓝天
SEE卫蓝侠项目致力于促进环境治理,开展清洁空气行动。光伏项目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发展有助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空气污染物排放。光伏项目作为新能源项目,其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推动,SEE卫蓝侠联合伙伴自然田聚焦于苏州分布式光伏整县试点开发,通过实地调研和系统分析,探索普适性解决方案,助力分布式光伏的积极发展,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进一步实现清洁空气的目标。
截至2024年11月,卫蓝侠联合项目伙伴自然田团队完成了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情况信息公开申请,前往吴中区、吴江区发改委进行拜访,前往苏州固德威智慧能源大厦了解光伏应用的优秀建筑案例。
1、信息公开申请,摸底不同的整县光伏试点方案情况
项目团队向苏州市及吴江等4试点区县发改委申请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情况信息公开,5地部门均已答复,获得装机容量、并网消纳、开发模式、优秀经验等方面信息,摸底不同的整县光伏在推进试点过程中的具体方案。
调研发现,在试点经验与措施方面,各区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常熟市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试点方案,建立规范有序的开发方案,出台奖励性政策引导,增强电网消纳等措施,有效推动了光伏项目的发展。吴江区积极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加速分布式光伏审批建设。吴中区依托央国企来操作,同时对工商业屋顶开放市场竞争,允许民企参与,以开放的模式进行开发建设。相城区则通过建立推进机制、明确推进要求、优化推进流程等措施,有效推进了光伏项目的发展。
图:吴江行政服务中心屋顶光伏©自然田
2、实地拜访,了解不同的整县光伏试点开发进度和存在问题
在基于信息公开的基础上,项目团队前往吴中区、吴江区发改委进行拜访,深入了解两地政府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过程中的做法、困难以及优秀经验。在调查中发现,吴江区在推动光伏项目的过程中,针对新旧建筑产权证明缺失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新建建筑在规划和建设阶段往往尚未完成所有产权手续,为此吴江区实施了容缺审批制度,允许在缺少部分前置条件的情况下,先行启动光伏项目的备案和建设工作。对于那些因历史原因缺乏完整产权证明的建筑,吴江区也通过政府协调,提供了特殊的解决方案。吴中区依托央国企来操作,同时对工商业屋顶开放市场竞争,允许民企参与,以开放的模式进行开发建设。苏州市下辖的4个区县在光伏发电项目上均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完成试点建设任务。
各区县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措施,有效推动了光伏产业的发展。但是,在不同建筑类型上的推进上,工商业屋顶是主要力量,其他类型的屋顶则相对滞后,各区县需要实现更加均衡和全面的光伏发展。
3、案例了解
为了更好收集光伏建筑优秀案例,项目团队前往苏州固德威智慧能源大厦进行拜访,该大厦是使用光伏的公共建筑。团队了解了该企业作为光伏使用者的建设、使用情况、所遇障碍、优秀经验;同时也了解了该企业作为光伏生产商的前沿科技、高新产品以及行业现状,后续将作为应用光伏的优秀案例进行推广。
图:项目团队拍摄的光伏使用建筑外墙:大厦西北侧裙楼设置上、中、下三段式光伏遮阳百叶,同时实现发电、遮阳、丰富立面层次三项功能©自然田
九、不绿色不采购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于2024年11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圆满举办,SEE基金会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观察员机构,在COP29上举办和深度参与多个活动,向全球伙伴分享来自中国民间社会力量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实践。
在SEE基金会与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 (iGDP)联合主办“非政府组织与企业:公共健康与气候变化解決方案的双重引擎”主题边会上,绿链行动代表分享了通过项目促进行业的绿色供应链发展实践与成果,包括今年联合伙伴开发制定的7个新品类评审规则,并发布首批白名单和绿名单企业,分享新加入绿链行动企业的情况。
图:绿链行动代表参会并分享
绿链行动在数字化体系建设上不断优化,致力于为企业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基于现有的绿名单线上申报平台,绿链行动正在开发白名单申报通道,使企业能够在线同时申请一个品类的两个名单。白名单申报渠道预计于明年正式上线。
十、支持创绿家的环保梦
胡歌认证的“苏里奥”的故事
你听说过儿童科普绘本《猜猜我是谁》吗?
这本绘本讲述了一个名叫“苏里奥”的塑料瓶的神奇绿色之旅,通过他们的故事向孩子们传递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该绘本由创绿家伙伴“上海徐汇区觅蓝生态文化发展中心”副理事长韩李李创作,理事长胡歌为其录制有声故事,成为环保主题系列绘本中的一员。“苏里奥”这个名字由胡歌灵机一动提出,寓意着塑料的回收与再生。在书中,韩李李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精美的插画,带领孩子们踏上塑料瓶的绿色之旅,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环保知识。
图:读者见面会现场
今年9月29日,《猜猜我是谁(有声版•全3册)》在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首发亮相。发布现场,胡歌分享了自己从2013年开始,就经常去青海捡垃圾的经历,那时他关注到青藏公路沿线有许多垃圾,且大部分都是塑料瓶。
“这些塑料瓶在自然中很难降解。对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和伤害。”更令胡歌痛心的是,人类现在完全有技术对这些废弃塑料进行回收利用,“作为普通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垃圾分类,让这些塑料瓶到它们应该去的地方。”
韩李李分享了自己的公益环保经历以及绘本创作故事。这套绘本源自《一路前行》拍摄时遇到的真实事件:有糙齿海豚、小抹香鲸因为误食垃圾最终死亡。所以她想通过绘本创作,让大家重新认识塑料这种垃圾,并和大家一起思考我们能做什么。
《猜猜我是谁》不仅仅是一本绘本,它更像是一本环保的教科书。书中不仅有苏里奥的故事,还有许多专业的环保科普知识,以“小贴士”的形式出现,让孩子们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学习到环保知识。
图:项目团队开展年保玉则地区秋季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资料整理工作
自 2023 年起,上海徐汇区觅蓝生态文化发展中心成为 SEE 基金会“创绿家”项目支持的伙伴,计划通过研发生态主题系列绘本、建立可持续设计平台等方式,探索公益模式,推动环保理念的传播。
无论是颇有名气的KOL,还是在你我身边的社区中流砥柱,像他们一样充满创业热情,致力于让家园更好的行动者们还有很多。
加入我们,支持“创绿家”们的环保梦!
十一、疾风劲草跨界同行
成为劲草伙伴后战略定位更清晰
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原乡生态)是2023级劲草伙伴,加入劲草一年多以来,机构业务有序开展,执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科普和保护项目10余个。机构对自身的战略定位更加清晰,立足于浙江地区,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开发有益于人居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项目,并参与生物多样性科普传播与保护实践,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今年,机构执行的水獭保护项目成绩突出,获得许多同行的肯定,11月,邀请劲草导师们、伙伴们前来,分享“欧亚水獭”保护相关的主题分享交流会。
图:分享现场
几天的时间里,大家在这座“中国水獭岛”上,闻獭屎、追獭迹、识獭印;水獭保护站中,体验与聆听驻岛伙伴日以继夜的监测工作;也展望未来水獭保护站的落成助力公众科普。
十二、保护海洋你我同行
1. 基于海草床保护的渔民自发社区友好型渔业和生态赶海试点
11月,项目共组织渔民志愿者开展11次海草床沿线巡护,2次生态赶海实践活动,1次水下海草床观察。在对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龙湾海域的水下观察时发现,大面积海草床被盗割,初步判定可能是为了取种,已和相关部门及时反馈;并请中国海洋大学的张沛东教授团队对龙湾海草床进行了科学综合调查,据调研,龙湾区海草床成大片的有70公顷,片状一直断断续续的北到古镇口湾南至李家湾子,说明整片海草床已进入良性循环,预计后期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图:巡护现场
2. 东郊镇珊瑚礁保护与生态赶海试点
项目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来提高游客和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倡导生态友好型的旅游和赶海行为;并于11月成功定稿了《生态赶海建议书》的最终版本,将政策建议报告通过官网信箱正式提交给相关政府部门,有助于完善珊瑚保护的法规和措施,以实现更广泛和长远的公共利益。
3. “海口好渔夫”——减少海口滨海渔业捕捞作业中产生的泡沫塑料垃圾
项目组对海口滨海渔村近海捕捞作业中使用传统泡沫塑料浮球浮具的渔民进行了3次探访调研,调查渔民对于传统浮具泡沫浮球与新型渔具的理解以及替换意愿,并开启新型环保型浮具替换第二批试用,从而减少传统泡沫浮球对于海洋的污染。
图:调研现场
选择新型环保浮具替换传统浮具泡沫浮球的使用可降低30%的采购成本和50%以上的维修、替换成本。于取食海洋浮游生物或有机碎屑的物种而言,减少使用传统浮具泡沫浮球可减少海漂塑料垃圾的产生(含微塑料),从而降低它们误食碎泡沫的风险,进而降低它们的消化系统损伤风险和发育不良风险;亦能降低人类通过食物链积累微塑料和塑料毒性的风险。
4.硇洲岛可持续海岛旅行探索行动
11月16日,项目执行团队黑石屿组织了渔村社区儿童共16人在硇洲岛西埠村的海边开展守鲎净滩的活动。活动过程中,社区儿童小志愿者们在海边捡拾了塑料袋、瓶子、废弃渔具等各种垃圾,净滩垃圾合计54kg;此外,志愿者们还在渔民作业区进行了巡护救鲎,共将2只被误捕上岸的中国鲎放归大海。
海岛可持续发展培训及讨论会
11月20日,主题为硇洲岛可持续赶海讨论会在硇洲岛开展,活动邀请了15位岛上各行各业的本地旅游从业者参与,大家一起探讨硇洲岛的赶海活动的现状、可持续赶海的威胁因子及可行动的方案,最后大家初步达成共识,愿意加入硇洲岛友好赶海小组,共同在各自的民宿挂上硇洲岛友好赶海海报。
捐赠后没有收到进展反馈?
需要关注“SEE月捐计划”公众号才能收到~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
了解项目进展
接受专属福利
感谢每一位月捐人
正是您的关注与支持
使得SEE的项目能够持续发展
环保公益事业需要您的力量
号召更多的朋友加入进来
一起守护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