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募捐 | 社区合力育村童未来 | 帮帮公益
公开募捐编号:53320000509200881CA23002
¥ 25,838.26
已筹
510
人次
他们在参与
爱心人士 加入月捐计划 | 社区合力育村童未来, 每月支持300元, 目前共支持2,157
徐亦欣 加入月捐计划 | 社区合力育村童未来, 每月支持200元, 目前共支持1,800
王南 加入月捐计划 | 社区合力育村童未来, 每月支持99元, 目前共支持1,782
陈林瑾 加入月捐计划 | 社区合力育村童未来, 每月支持100元, 目前共支持1,730
爱心人士 加入月捐计划 | 社区合力育村童未来, 每月支持100元, 目前共支持1,500
还没有团队支持哦~
  • 详情
  • 答疑
  • 进度
  • 留言

无论留守还是流动,乡村儿童最需要的是“陪伴”

超过9000万乡村儿童随着外出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他们被称为“流动儿童”,生活在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父母的时间都被高强度体力劳动挤占,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分离和孤独,没有房子和户口的他们也缺乏平等的入学权利,大多数在初中不得不和父母分离,回到老家成为“留守儿童”。

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无法陪伴在他们身边,他们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温饱得以解决,但孩子们缺少呵护与陪伴,沉迷手机、厌学情绪严重成为新的问题。

长时间的分离和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乡村儿童在成长路上面临着各种困难,如缺乏归属感、心理健康问题、校园欺凌、亲子关系疏离等。

 

【图片来自杭州项目点实拍。来自乡村的家庭在城市租住的“家”,妈妈为了多照顾孩子,在出租屋里做零活维持生计】

 

【图片来自贵州项目点实拍。乡村儿童在大山深处的“家”,父母在遥远的城市打工,孩子在家里留守】

当家庭陪伴和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时,社会力量能够从乡村儿童生活最小的社会单元——社区开始,给予他们持续的陪伴和关注就尤为重要。

 

【图片来自贵州美德村项目点实拍】

 

我们在做什么?

我们发起「社区合力育村童未来」项目,联合全国各地的公益伙伴和社区教育者,扎根乡村、回到社区,在离乡村儿童生活最近的地方,为他们提供专业的陪伴和教育支持。

社区,是和学校、家庭同样重要的儿童成长场所,我们看到社区教育者

——和留守乡村的儿童在一起,因为父母外出务工,他们在的寂静村庄中,需要陪伴和关爱。

——和随父母务工流动到城市的孩子在一起,频繁搬迁的他们,渴望有身心安顿的港湾,希望在异乡交朋友、有父母的陪伴、能够感受到与城市的融合。

——和移民搬迁社区的儿童在一起,经历了乡土变迁,父母也为生计外出,他们需要和附近连接,重建生活的确定性,渴望在新的社区和学校中受欢迎、被接纳。

这些都是一个乡村孩子长大过程中,因出身资源的限制,会面临的种种不易。正因身处资源匮乏之中,社区教育者更重视为乡村儿童创造在真实生活中学习、发展自主和自信、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如此,才能更好地为未来进入社会做准备。

在最土的地方,做最接地气的教育。”这是我们项目伙伴最常提起的小金句。

截至2024年,项目已经支持了94名来自19个省/自治区的乡村儿童社区教育者,平均每位教育者一年可以在社区服务20-200名左右乡村儿童。

 

我们相信每位乡村儿童都拥有选择未来的权力

我们期待每位乡村儿童都能“育见”好的社区教育者

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

邀请您

成为社区教育的月捐人

从“附近”开始

合力点亮乡村儿童的未来!

 

持续月捐可以支持乡村儿童

——找到自己的码头

小慧是一位来自贵州侗寨的留守儿童。因为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小慧经常感到孤独和自卑,与妈妈的交流也很少。然而,7岁那年,小慧加入了村庄里的“云上粮仓”侗歌小歌队。在这个集体中,小慧逐渐展露出自信和才华,成为小歌队的重要成员。妈妈曾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总往“云上”跑,但在小慧自信的展示中,她逐渐理解了社区周末课堂的意义。后来,妈妈留在家乡成为社区课堂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参与侗歌表演和活动。

 

【图片有授权,小慧的妈妈为小慧穿上民族盛装,准备登台】

妈妈说:“演出只是展示的方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云上对孩子的陪伴是最重要的。”对于小慧和孩子们来说,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让他们自信生长的源泉

2023年,在“育见”计划行动基金支持下,项目伙伴鸿江和他机构的伙伴们为“云上”的孩子们开展了“24节气与侗族歌曲结合”的周末乡土课堂。以24节气对应的侗歌为主要切入点,在每一个节气里,在田野和山坡上,学侗歌、唱侗歌,去和村寨的老人连结,寻侗歌。社区课堂连接村寨的儿童、歌师、村民等更多人,发展孩子们的乡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项目伙伴支持的儿童里,有很多像小慧一样的孩子,他们面对真实生活的风浪,留守和流动是他们的背景,但不是全部,他们有自己的码头。

而社区空间是孩子们的港湾,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开拓视野和兴趣,打开认识自我和他人的更多可能性。节气、食物、民族文化、乃至村庄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码头。 

【图片有授权,小慧和小歌队的朋友们自信表演】

 

持续月捐也可以支持乡村儿童

——被一个“村庄”合力养育

有一句谚语说,“养育一个儿童需要一个村庄的力量。”没有一个家庭是一座孤岛,养育孩子需要举全村之力。

无论村庄、城中村,还是移民搬迁地,社区是儿童成长最基本的生活圈。它对于儿童是否是亲近的、亲密的,很大程度影响儿童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发展。

扎根在重庆酉阳一个偏远乡村小学14年的春花,便试图为这里的孩子们建设一个“亲密”的成长生活圈。

 

【图片来自项目点伙伴实拍,春花带着孩子们用在地资源-竹子,做各种手工艺品】

她打破学校的围墙——村庄的空地上、大树下、房子间的小路、菜地都变成孩子们可以探索的空间;山上的树、竹子,地理的菜、果子,溪里的水、鱼,都变成可以学习的资源;村里的老人、同样扎根在这里的年轻人、外边来的客人都当做可以对话、记录的对象……

春花带着孩子们在菜园里进行自然教育,“从播种到照料的整个过程,再到摘菜、吃菜,甚至到开花结果,为下一年留种、播种,整个过程都会让孩子们写观察日记。”

 

【图片来自项目点伙伴实拍,春花带着孩子们在菜地里观察“菜的一生”】

春花深知村里的孩子,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村子以外的人,即使有机会与外界交流时,也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春花带着孩子们利用村庄的竹子资源,DIY竹子笔筒,到镇上宣传和售卖。春花还帮助孩子们通过互联网把笔筒卖给了外国友人。自己做的东西被人喜欢,孩子们的自信也获得了很大提升。

在育见项目伙伴里,有很多像春花这样“由近及远”支持乡村儿童不断探索的社区教育者,他们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渴望和追求,从儿童“附近”出发,发掘周边社区里的教育资源,走出课本,带儿童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月捐

金额随喜,也许就是一杯奶茶、一根雪糕的钱

但是每月都捐,由微信、支付宝等定期扣款

聚沙成塔

将爱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让遥不可及的“公益”

变成每一天对乡村儿童

具体的陪伴和培育

您的信任和支持

还将帮助我们成长为更专业的公益组织

更独立、更透明、更可持续地

守护乡村儿童成长


月捐人可以:

获取每月项目反馈;

获得捐赠证书、捐赠发票或收据;

优先参与项目点探访、线上线下交流活动;

还可以:

收到公益纪念品,让捐赠更有仪式感;

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有趣的社区探索!

【图片来自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项目点伙伴拍摄】

【图片来自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项目点伙伴拍摄】


项目执行计划

服务地点:云南,贵州,山西,江西,浙江等19个省/自治区。

受助对象每年直接服务对象35-45名社区教育者;平均每位教育者一年可以在社区服务20-200名左右乡村儿童。截至2024年,项目已经支持了94名乡村儿童社区教育者。

项目预算 

2024年度月捐筹款总额:202006.41元(月捐项目筹款额占今年项目整体筹款额度的15%左右)。本项目为长期项目,今年度筹集款项将用于以下方面:

项目最低执行金额为0元。若所筹善款有剩余,将用于项目下一年度的执行。


执行机构介绍

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家庭教育活动:开展针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孵化活动;开展公益慈善交流培训。自2022年开始,启动公益项目——“乡村儿童社区教育者‘育见’计划”。招募乡村儿童社区教育工作者成为社群伙伴,从“积极关系”、“适宜性课程”、“教育目标”三个维度,支持项目伙伴提升专业能力、增强专业信心。

善款接收机构介绍

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成立于2004年12月,是在江苏省民政厅注册成立的公募型基金会。基金会以弘扬慈善文化,净化世道人心为使命,依托行业支持、青年培养、社区治理、社会创新、国际援助等五个平台设计开展项目。2018年,被江苏省民政厅评为5A级基金会。


捐赠收据说明

1、灵山慈善基金会作为该项目的善款接收方,可为支持本项目的爱心人士开具合法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

2、基于人工、邮寄成本等因素考虑,我们可为每笔捐赠200元以上、有发票需求的捐款方开具并邮寄纸质票据(200元以下的捐赠,如有需要,可开具电子票据);

3、捐赠票据索要方式:点击此表单or长按二维码,录入相关信息和捐赠成功后的微信支付截图(含捐赠项目、捐赠金额和交易单号)即可;

 

4、如有其他意见和建议,欢迎发送至我们的工作邮箱:weiailianquan@lingshanfoundation.org,感恩您的信任和理解!


查看更多
Q
1、筹款输入的信息安全吗?
(1)月捐服务的技术平台—灵析,运营于阿里云,全国最大的服务器提供商为灵析的安全性保驾护航,并提供100倍赔付。
(2)您所有的个人信息都将严格进行保密,仅用于【社区合力育村童未来】月捐计划及相关筹款事宜,决不会与第三方共享。
(3)若您希望匿名捐赠,可以在报名表中选择“不公开个人捐赠信息”。
Q
2、我能够及时了解项目进展以及善款的使用情况么?
我们将持续在公众号发布项目活动及进展,也会及时在筹款平台更新项目进展,您可随时通过公众号和筹款平台进行了解。同时我们每年也会定期通过邮件向您发送年报,向您全面介绍全年工作及资金执行情况。
Q
3、若因余额不足等原因月捐失败,怎么处理?
当月扣款因余额不足扣款失败时,扣款日期将向后推移一天,第二天重新尝试扣款。如果连续尝试3天均扣款失败,系统则放弃此次扣款,下次扣款时间推移到下月扣款日。
如:5月16日因余额不足月捐失败,将连续在5月17、18日尝试补捐。
Q
4、每月月捐的扣款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1)完成报名并首次捐款成功后,下次月捐代扣时间往后推移一个扣款周期,即推移到下月对应的日期。
如:5月16日报名月捐并完成首次捐赠,则下次代扣时间为6月16日。
(2)若存在当月天数不足的情况,则在当月最后一天进行扣款。
如:上次月捐日期为1月30日,到2月时,月捐日期应为2月28日(平年)或2月29日(闰年)。
Q
5、捐赠票据的种类和开票流程是怎样的呢?
1、灵山慈善基金会作为该项目的善款接收方,可为支持本项目的爱心人士开具合法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
2、基于人工、邮寄成本等因素考虑,我们可为每笔捐赠200元以上、有发票需求的捐款方开具并邮寄纸质票据(200元以下的捐赠,如有需要,可开具电子票据);
3、捐赠票据索要方式:请在“详情”页面底部查看【捐赠收据说明】。
Q
6、我能够随时调整月捐额度或退出月捐么?
您可以根据意愿选择调整月捐金额或者退出月捐计划。进入月捐项目链接,点击【管理我的月捐】,进入个人月捐管理界面,点击【修改额度,修改、确认新的月捐额度即可。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您想要退出月捐,我们都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信任。
我们也非常真诚地希望,您能在离开之前告诉我们离开的原因,帮助我们为像您一样的爱心人士提供更好的服务:
(1)因为不了解月捐项目的进展:可参考Q2了解我们的项目进度,或者参考Q8向我们反馈建议;
(2)因为个人经济和生活压力:我们真诚地希望您考虑降低月捐额度,再小地金额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这样您既能持续支持这个项目,也可以减小压力;
(3)考虑再三,决定退出月捐:我们尊重您的选择,也非常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随时欢迎您重新参加月捐!
Q
7、如何可以成为机构的志愿者?
您可添加小助手微信(ccniu985)进行联系。感谢您愿意与我们同行!
Q
8、联系我们/提出建议?
请添加小助手微信:ccniu985。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注和认可!
2024年10月24日

让孩子当成家的空间真的存在!



一个固定的空间/场地是开展儿童活动最基础的要素,它不是千篇一律的样板房,在伙伴和儿童长期的相处中,空间有专属于他们的氛围、记忆、模样,走进伙伴的儿童服务空间,我们几乎立刻就能感受到这个场地与儿童的联系。


对于不同地域、不同伙伴的儿童空间,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一间不需要多大的房间,经过伙伴们的用心布置,就能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另外一个“家”。


开门就能看到云海的乡野味空间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喜洋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伙伴晓凤,目前服务的孩子主要来自桥头镇,镇上有一间不到20平的空间,是晓凤平时带孩子们开展室内活动的主要场地,大家会在这里开展阅读、手工等活动。

图片

“需要大家坐在一起的活动,那个男同学总会打岔,我一开始是比较困扰的,后面发现在户外活动的时候他反而配合很多。看到不同孩子在空间的不同表现,晓凤开始反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我们不应该去限制。”


带着这份对儿童天生敏锐的觉察和理解,晓凤和团队把活动场地拓展到了山上的村子里,这里有大片的莼菜地,云层更宽阔,日出日落都值得安静下来好好看,孩子们喜欢在这里摸鱼,抓螃蟹,摘莼菜。

图片

我们去的那几天,刚好跟着晓凤和同事妹妹把村里的小空间布置起来。

图片

手绘的画布搭起来隔开杂物、房东阿姨堆在角落的矮柜刚好可以当书架、有年头的楼梯刚好可以放展架……原本灰扑扑摆了杂物的小楼梯间在她们的布置下,变成了小而美的阅读室。

图片






镇上有一家超“豪华”儿童服务空间

崇州市德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伙伴沈娟的“豪华版”儿童服务空间,他们拥有一个相当于四合院的场地。

说它豪华并不是说它在黄金地段、设施设备齐全,而是它就在服务对象所在的生活区,很多孩子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还有麻雀不大但五脏俱全的各个区域——厨房、浴室、院子、上课教室、超大室内活动教室、阅览室、小舞台、办公室、种植区。孩子们在这里有足够的体验空间,食育、美育、体育活动都能在这里开展。

图片

更让人喜悦的是,这是机构自有用房,可以根据大家的设想来改造和调整——机构负责人把这里盘下来,就是想让孩子们有足够的活动场地,空间去年夏天才开始正式启用,本来是在当地很常见的一个院子+一排房子,后来团队逐渐改造,才有了菜地、舞台、阅览室。


沈娟说,虽然他们有几个同时在服务的站点,但她最喜欢在这个站点服务,更加多元且不受限制的场地,让孩子们能够更充分地释放自己的天性,她也得以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孩子们。


探索乡土文化从空间中的农耕生活开始

成都市新都区小童大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伙伴诗慧在雅安汉源九襄的儿童服务空间,租的当地村民的两层小楼房。


他们想带着孩子们探索乡土文化的精华和魅力,挖掘乡土能带给人的生命力与财富,但当他们自己陷在城市生活的节奏中,被消费主义左右了生活方式时,他们感觉到了矛盾和撕扯;他们觉得需要知行合一起来,于是开始探索在乡村的半农半社工生活。他们一方面尝试用更传统的方式在空间里种菜、种水稻、种果树,同时也带着孩子们参与到农耕劳动中,用更传统的方式养育农作物、制作食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贴在工作空间的这些团队正在践行的价值观,非常打动人心。

诗慧他们还有另外一个服务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村,他们在那里的活动空间是本地村民叔叔家的二楼和三楼,诗慧他们每个月都会来这里给当地的彝族女孩开展服务。楼上空间小,还摆放着家里的粮食杂物等等,诗慧他们用活动画册、手绘海报一装饰,就能变成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活动场地,孩子们在这个离自己家很近、有很熟悉的环境里,一点都不怯场。

图片




用“家”的味道打造一个空间

安徽伙伴张蒙的儿童空间在合肥一个大型的外来务工人口社区,居委会把二楼仓库给了张蒙和小伙伴们免费使用。居委会整栋楼都是老房子,外观看起来比较老旧,但是上了二楼走进他们的空间,立马感受到了人气和温馨。各种孩子们的书、手工作品、装饰、乐高等满满当当,还有满是资料但有序的工作台,热热闹闹的气息就这么扑来,孩子们的痕迹处处可见。

图片

空间有一处“淘宝驿站”很新奇,孩子们淘家里的宝贝,在每个月“以物换物”的活动中把家里的东西拿到空间来。张蒙很自豪地介绍积分兑换的东西部分也是孩子们手工做的。

图片

家长活动之一是旧物改造,妈妈们多数在附近的包装厂做工,她们用灵巧的双手为空间带来了更多的灵动和温度。一位家长用毛线缠绕轮胎做的作品挂在显眼处,墙上有家长的手绘。空间里日常一些手工活动,也由妈妈志愿者来带领。

图片

夏令营孩子们共同讨论的规约张贴在墙上,还有一个文明气球,一些孩子平时有讲粗口的习惯,在这里他们约定说文明话,能一直做到,气球就会鼓鼓的贴在墙上。


傍晚时,总有一对母子来到这里,妈妈是聋哑人,她和孩子在这里感受到了温暖和接纳,每天都来这里写作业、读书。


空间一定属于儿童

伙伴王倩所在的儿童空间原来是北京一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十年时间过去,这里变成了流动儿童的阅读和课外空间,校园成为了流动人口社区的居民公共生活空间。

图片

空间里,摆放着很多图书,书的适龄度和质量都能看出伙伴在这里的用心,除了采购和接受捐赠的图书,这里还有王倩和孩子们一起做的拼贴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倩和我们介绍,空间的改造过程看见孩子们的需要很重要:做阅读课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孩子说不喜欢在出租屋待着,房子太小了,根本没有自己的地方。王倩就和同事还有孩子一起沟通,有了“共享儿童房”的想法——一个有着玩具、儿童床、小帐篷的儿童友好部落就诞生了。这里也成为了孩子们最喜欢来的地方。有一个以前很孤僻的小朋友,最喜欢在儿童房里做游戏,在这里她也有了自己的朋友,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

图片

图书室也是孩子喜欢的地方,有个同学不喜欢读书,他妈妈评价“喜欢读书太阳从西边出来”,但在王倩这里的读书会,他愿意过来;之前对课外书不感兴趣的孩子在馆里能够一个人待着看很久的书。

图片



为什么需要空间?

“稳定的儿童服务空间”是参与项目的伙伴必备的一项资源。无论是在村镇社区,还是在城市流动人口社区,伙伴们通过各种方式,或租赁或借用或将自有用房“贡献”出来,保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场所。

图片

然而,现实中拥有这样一个空间绝非易事:大部分情况下,伙伴会通过和社区的项目合作获得空间,但是对于空间的布置和使用相对比较被动,无法根据变化着的儿童状态去调整空间的布置;如果是租赁用房或者自有用房,就涉及到房租水电等成本的产生,对于公益性质的儿童服务项目无疑加重了伙伴机构的经济压力。


曾经有湖南地区的项目伙伴在当地的流动人口社区,通过租赁的方式开设了一间社区儿童图书馆,在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们的日子里,给孩子们提供作业辅导、社会情感学习、生活技能培养(如何做出不夹生的米饭和没有炒糊的菜)等方面的活动,但是这个流动儿童家门口的空间在艰难维持了四年以后,因为房租资金短缺不得不忍痛放弃,搬入到临近社区提供的免费空间,原本熟悉这里的孩子们,因为去新的社区空间路途变远,交通安全等现实情况而慢慢减少了活动参与,伙伴非常遗憾:同时被放弃的,还有和原有社区孩子的紧密连接。

图片

固定且便利的场地,让家长和儿童知道可以去哪里参加活动、找到这些儿童工作者,进而生长出和儿童工作者们稳定、信任的关系,一起参与进来,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参加属于他们的活动,有了稳定持续的参与,对儿童的深入影响才能发生。就像我们都需要一个家来安放我们的身体和灵魂,社区儿童服务也需要这样一个落地且便利的“家”。



为本条进展点赞
2024年10月24日

“育见”伙伴的风刮到了全国各地

图片


6月底,“育见”计划的伙伴们就开启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在乡村儿童生活的社区开展各类夏令营活动,从孩子们的实际需求出发,尽最大可能补充、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我们也借此契机开启了第二阶段的项目探访工作。从浙江出发,首先去往重庆和四川,随后北上甘肃、西北、北京,又分头转向安徽、河南、云南、江西等地,参与、感受伙伴们各样教育现场,了解社区儿童成长的真实样态。

图片

乡村儿童生活在哪里?他们可能正跟着父母漂泊在某个城市的流动人口社区;可能正在乡村、乡镇老家留守也有可能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留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挑战:孤独、情感需求被忽视、环境融入、自我认同……因为资源的劣势、支持系统的缺乏,这些挑战显得更加艰巨。


“‘育见’社区教育”项目支持的社区教育者伙伴,看见了孩子们的这些需求,他们在最接近乡村儿童生活的社区里,开设儿童友好空间、开展多元的教育活动,希望陪伴他们长大,撑大他们的成长空间,让他们的“长大”有更多积极的体验。


总是喊“妈妈”的小男孩,在这里找到了和妈妈一样的爱


在四川成都崇州的城郊,聚集着比较多的流动人口,他们大多是从省内外流动过来或从村镇来陪读的家庭,到了假期,有些家庭支持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或者夏令营,有些孩子只能呆在家或者在村里闲逛。崇州市德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沈娟是我们24年的项目伙伴,她所在的机构在崇州的城郊开设了儿童空间,服务着当地的流动/乡村儿童,他们的空间托管为孩子的暑假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去处。

图片

我们在这里遇到了一个胖胖的5岁小男孩,之前一位外教志愿者给他起了个英文名字皮特。他是空间里最欢脱的一位,总是不能跟着老师设计的节奏走,我们走访时经常看到皮特满场跑,然后被志愿者老师“抓捕”的画面。


除了跳脱活泼的性格让志愿者比较“头疼”,我们还观察到:皮特激动紧张或者被要求遵守纪律的时候,会不停喊“妈妈”,空间里的哥哥姐姐和他玩一会儿,他也会贴着人家不停喊“妈妈”。

图片

这个全场乱跑、不停喊妈妈的小男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主动做了一会儿皮特的“专属看护”,邀请他一起玩“寻找世界上另一个我”的游戏——在院子里找一找觉得和自己像的东西。皮特在听我们讲游戏规则的时候依旧摇头晃脑,心不在焉,但最后我们和他确认“要做什么”时,他说出了这个游戏的精髓:“要找自己!”接着他就在院子里到处转悠,找到了一个悬挂在屋檐上的小老虎装饰,他眯着眼睛笑嘻嘻地说:“我们的脸蛋都是胖乎乎的。”


当我们愿意耐心去相信一个孩子,他会非常敏锐接收到这份信任并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灵气。


我们起初以为皮特可能在家太被惯着、太依赖妈妈,所以会“过分自主行动”、“不停喊妈妈”,直到沈娟和我们说了皮特的家庭情况,他的爸爸妈妈离异了,皮特从小就没有怎么见过妈妈。皮特不停喊“妈妈”,是真的在找妈妈,在紧张害怕或者感受到善意的时候,他都想找到那个可以依靠的妈妈。


伙伴沈娟在这里给予皮特妈妈般的爱,她理解皮特的成长环境,愿意和皮特好好交流,她一来空间,皮特就跟在她屁股后面转,沈娟还鼓励一个孩子像大哥哥一样照顾皮特,这个空间好像成了皮特第二个家,他可能会在这里“捣乱”,不太配合活动要求,但是有给予他关心和耐心的沈娟和其他大人,皮特就能够感受到安全和放松,他非常愿意待在这里。


天马行空的孩子,在这里找到愿意听他讲故事的人


甘肃临夏康乐润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伙伴马桂芳的儿童空间,设立在距离县城二十分钟车程的高丰村村口,就在公路下面的一排小房子,如果不仔细看,会以为这是村里废弃的平房。我们第一次去,是跟着背书包往那个方向跑的小朋友找到的,院子里的空地刚刚硬化完,铺着硬木板,几个孩子警觉地看向我们,又迅速低下头继续写作业。

图片

我们和孩子们的熟悉,也从帮助他们写作业开始。高年级的同学在一张桌子,低年级的同学在另一张桌子,桂芳和她的同事玉花每张桌子转一转,有孩子遇到不会的问题,她们低头鼓励孩子们再想一想,我们也加入进来,孩子们一开始还比较害羞,后面就主动挪到我们身边,戳一戳我们,再戳一戳作业本上的问题。


“他们好乖”。这是我们初见这群孩子同时发出的感慨。或许是受到桂芳温柔内敛的性格影响,又或许是他们纯朴腼腆的天性使然,这里的孩子是我们遇见的最“听话”的孩子——空间里极少出现“冲破屋顶”的尖叫,大孩子总会本能照顾小孩子,参与活动都非常配合,也十分乐在其中,一个简单的“抢凳子”游戏,大家都会玩得很开心;当你愿意听他们多讲几句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他们会迅速认定你可以成为好朋友,之后再踏入院子,他们会热情地围上来。

图片

当一切都那么有秩序,格外活泼的孩子就格外引人瞩目。比如小高同学,写作业的时候,二年级的他热心十足要给五年级的同学讲解,对着自己的作业册反而一页纸要停半天,玉花老师总忍不住提醒他“坐端正,写好自己的作业”;做游戏,小高也是最积极参与的一位,他会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跳起来直接把胳膊伸到你的眼皮下;不想参与活动,小高就跑出屋子,在院子里和我们一起“猜画儿”,他笔下几条弯弯绕绕的曲线在他的讲述里是一个完整的奇幻童话,我们在小高丰富想象力的衬托下都是《小王子》里无聊的大人。

图片

(小高同学的作品,有他构想的精彩故事)


在学校,老师苦恼他是“三分钟都不能安静”的孩子,即使被罚站也不能老实待在原位。在桂芳这里,这位被评价“过于好动、总是捣乱”的小高,是可以没有那么多拘束的,他可以兴致勃勃的在院子里待一上午玩这个“猜画讲画”的游戏,还会贴心的把凳子让给我们坐,自己蹲在桌子前。


桂芳能够看见这位小高同学身上的可贵——大胆、聪明、有想象力,她分享小高讲绘本的场景:“讲绘本一读文字就磕磕绊绊,但是只看图画就讲得绘声绘色、无人能敌。” 


从一年级到初中毕业,他们的成长足迹在这里都能被记住


贵州省亚桥公益服务中心的伙伴何明琴在贵阳的西瓜村开展流动儿童服务已经三年多了。这里聚集着一万多从省内省外流动到贵阳务工的外来人口,为了照看孩子,很多家长会把孩子接到身边,一家人挤在200-300/月一间的民用房,有些甚至要住到山上自己搭棚屋。即使住在市区,即使父母在身边,很多孩子并不能很好的适应,依然可能面临严峻的成长挑战:住所混杂的人身安全、学校课业的压力、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的孤单......如果是中途转学过来的孩子,因为基础较差很可能在初中毕业后再回到老家或者直接工作,或者成为孩子口中“混的人”。我们会在这里的公共厕所、街道的墙上发现孩子们写的“不想待在这里”、“我很孤独”的小心事。


我们在这里两天,和小黄认识的最多。他和大哥二哥还有妹妹住在儿童之家附近,父母租了两个十几平的单间,住着一家六口,父亲因为身体不好只能做一些“背篓工”的活计,全家的劳动主力是妈妈,常年在工地打工。


小黄是儿童之家的小队长,他从一年级就参加儿童之家的活动了,古灵精怪的小男孩一见到我们就热情地打招呼,明琴带我们参观空间的时候,他跟在后面观察我们,一对视,他眼睛亮晶晶地朝你笑。儿童之家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他一号召,几个小伙伴就一起凑上来解决。

图片

小黄的大哥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来到儿童之家,现在已经初中毕业。因为家里经济条件限制,他没有继续读职校,目前在一家美发店当学徒(所以染了一头酷炫的红发),没事儿就爱待在儿童之家打篮球,我们一开始对这位染着红发的小伙子很好奇。明琴说,“红毛”虽然看起来有点不好惹,但其实是儿童之家的“大暖男”,明琴经常把一些事情交给他去做,他都能办得妥妥当当。


明琴的眼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休息时间家访,细心观察记录每个孩子的表现,鼓励孩子们自主组办社团、看菜谱学做饭、为自己生活的社区采访调研。孩子们在“小何”的带动下,性格都外向起来,每个人都是儿童之家的主人,我们去的那几天,跟着孩子们学尤克里里,吃孩子们自己做的冰粉、包子,和大家一起为“套圈”中奖欢呼......在有“小何”的儿童之家,我们看到的孩子是放松、自在、勇敢的。






图片


在“育见”社区教育项目里,我们看见了很多儿童真实的成长状态,看见了很多社区教育者用爱和理解陪伴孩子成长的真实故事。我们始终相信,当社区教育者的状态和能量增强,他们陪伴的孩子们就会得到更有力、具体的支持。


为本条进展点赞
2024年9月1日

当社区有了夏令营,孩子们暑假有了N种快乐!| 伙伴夏令营活动分享(一)


6月底,“育见”计划的伙伴们就开启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在乡村儿童生活的社区开展各类夏令营活动,从孩子们的实际需求出发,尽最大可能补充、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


我们也借此契机开启了项目探访工作,感受“育见”社区教育的伙伴们在村寨、在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为儿童开展夏令营最真实的现场。



把自主权还给孩子们



@伙伴 孙会果 山西永济市鸟与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图片

鸟与树团队的伙伴们十年来都在为乡村儿童提供教育服务,服务的孩子80%都是留守儿童,隔代抚养为主,孩子们的吃穿用度能够得到保障,但是更深层次的教育需求在隔代抚养中往往有心无力。


2024年,鸟与树大班夏令营的主题是“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一开始策划方案的时候,会果老师和团队伙伴就把“和孩子们一起策划一次外出研学活动”写入了夏令营的目标,她们期待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能力。


夏令营的第一天,会果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鸟与树的logo,形象地比喻说:“大家就像是小鸟,要飞出鸟与树了。” 引出这次夏令营有一次外出的机会,鼓励孩子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兴致瞬间被点燃,甚至不需要老师们的组织,他们就已经开始热烈地讨论起自己想去的地方,第二天,会果请本地老师给孩子们从家乡永济讲起,和孩子们一起了解永济和周边城市的地理知识;第三天,孩子们开始学习如何自己查找路线,计划旅游攻略,安排预算......



孩子们从最开始的漫无目的,到最后确认要去西安的博物馆,一步一个节奏,所有的决定都是孩子们自己决定的,不仅把自主权充分还给了孩子们,让他们一步一步去决定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



@伙伴 何明琴  贵州省亚桥公益服务中心西瓜村儿童之家

图片

贵州省亚桥公益服务中心的伙伴何明琴在贵阳的西瓜村开展流动儿童服务已经三年多了。这里聚集着一万多从省内省外流动到贵阳务工的外来人口,为了照看孩子,很多家长会把孩子接到身边,一家人挤在200-300/月一间的民用房,有些甚至要住到山上自己搭棚屋。这个暑期,明琴利用“社区探索”这个形式和主题,让孩子们化身调研小队,能够通过自己的好奇和发现,更熟悉“西瓜村”这个可以称得上自己第二个家的地方。


“如果要对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解,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呢?”


在老师的细心引导下,小朋友们兴奋地讨论出四个调研主题:“为什么叫西瓜村?”、“生活污水”、“儿童之家活动”还有“为什么要看书?”。

图片

在老师们的支持下,孩子们设计了调研问卷,鼓起勇气,一个接一个走向社区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问出了心中的疑惑,最终得出了调研数据,还整理了有模有样的调研轨迹和调研报告。

图片


@伙伴 李巧娟 深圳六色石阅读馆

六色石扎根于大水坑城中村社区,巧娟和伙伴在这里服务外来务工家庭已经8年,服务了近4000户家庭,为这些家庭在陌生忙碌的城市提供一个温暖的亲子相处空间。今年暑假,巧娟和伙伴们在六色石空间开展了为期5天的儿童暑期全天生活营活动,以“儿童参与生活”为主题,让孩子体验最最真实的生活化场景。


通过共创规则,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中都互相尊重,友好沟通;通过在菜市场体验采购、了解零食体验,最终制作出一顿美食大餐。

图片

期间,巧娟和团队会有意识和探讨孩子们如何理解 “错误”, 孩子们表示当发现自己有错误行为时,第一反应会有“害怕、委屈、难过”等情绪,巧娟希望这几天的相处能够让孩子们尝试将错误视为学习的契机,而不是将自己看成坏的或是不好的。




在社区,也能玩转一整个暑假!



@伙伴  闫宏亮 上海太阳花社区儿童服务中心

图片

宏亮作为一名从家乡来到上海打拼的母亲,用十足的共情、理解和关爱陪伴着空间里的流动儿童,她相信,除了陪伴,孩子们对于生活的自主自信也是很重要的。


宏亮在今年的夏令营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暑期社区探索营活动,营会主题之一是食育,孩子们合作完成每日厨艺小组任务,自己列菜单,买菜,做饭,一起分享……在菜市场探险里,孩子们分成小队,讨论菜单、去菜市场采购、同时进行菜市场采访(还遇到了不少老乡)、最后洗菜做饭,一起完成了一顿大餐!


孩子们在这次小小的社会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勇气和生活自理能力~ 


第二天,孩子们还自己动手制作清补凉饮品,免费派送给社区的外卖骑手、快递员和环卫工人,有些就是他们的父母或同学的父母。


@伙伴 文秀珍 贵州凯里市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图片

白果井街道社工站属于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服务点,伙伴秀珍和同事小博在思源社区儿童之家陪伴着从大山深处搬迁来的孩子慢慢长大,通过营会活动、个案小组等形式,缓解孩子们因为环境变化产生的各种不适应和挑战。


今年他们开展了“我爱我家”主题夏令营活动,分别以“玩转思源”、“美食共创”、“寻找厉害的TA”、“我们的服饰文化”和“为你写诗”为每日主题进行开展。

图片

秀珍说,这次夏令营是她觉得很充实、很有成就感的一次活动。她和团队伙伴一起,结合当地的美食文化、服饰文化,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社区,探索家乡。孩子们用最真实的体验写下最生动的小诗、制作美食大餐、发现家乡更细节的美......孩子们的开心从简报和图片里都充分感受到啦!



@伙伴 田生梅&梁康群 湖南长沙县满天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伙伴康群和梅姐服务流动儿童已经很多年了,当地社区外来务工家庭每年都期待梅姐他们开办的夏令营,在这里,孩子们的暑假不会因为家长务工的繁忙失去应有的陪伴和成长乐趣。

今年,他们在暑期和社区的孩子、家长、志愿者开展了一场趣味满满的泼水节活动!这次泼水节活动是和志愿者一起“头脑风暴”想出来的,今年已经是第二届了。


去年第一次举办的时候,梅姐当时心里还打鼓:“泼水活动会牵涉到方方面面,安保、水电、场地,特别是这个场地不归社区管,而是园林局来管,申请开展活动有点困难。我表面很镇定,心里直打鼓,还若无其事的说‘可以试试’,心里在想着,等你们失败了,我再来收拾摊子。”结果志愿者两天内申请到了场地,除此之外,主持人、环节内容,大家都弄得妥妥的。 不仅现场小朋友玩的开心,大朋友们也加入到相互泼水里来,去年是本小区参加,今年周边社区也慕名而来,大家说这个活动很好玩,期待明年继续开展第三届!


 一次由大家发起的创意,在真实联动中,和孩子们一起开开心心实现了,一年一度的社区泼水节变成了孩子和大人们心心念念的狂欢。



村里的夏令营,撒欢儿地玩与学!



@伙伴  徐瑞瑞 云南曲靖市点亮未来公益服务中心

图片

伙伴徐瑞瑞是一名返乡公益青年,她致力为家乡的乡村儿童带来更多成长的可能性,她想让村里的孩子们从高压传统的教育里喘口气,希望孩子们能够从身边出发,拓展更多元的知识,未来有更多选择。


今年暑期,她和十名志愿者,带领30多名孩子在家乡孟家屯村举办了为期十天的暑期公益夏令营活动。


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重新观察自己生活的村子,写下了第一首乡村之诗,也写下了孩子们对乡村深厚的感情;在植物拼贴画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认识的各类植物、农作物,共同创作出了一幅幅充满创意和乡村特色的拼贴画;大家还一起去爬山、捡菌子,感受云南独有的乡野乐趣。

图片

除此之外,瑞瑞和志愿者还给孩子们带来了性教育自我保护课程、职业认知课程和财商课等等,孩子们在村子里一边玩儿,一边认识了更大的世界。




@伙伴  周晓凤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喜洋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图片

伙伴晓凤一直对“自然教育”很感兴趣,她始终认为“大自然”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她主动向机构申请去乡村空间开展工作,村里大部分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或者因为“成绩不好”在学校不被重视,但是在晓凤的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能学会和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技能和乐趣,得到来自自然万物和身边同伴的陪伴和安慰。


今年暑假,她和团队同事、重庆大学志愿者一起在桥头镇梨子村开展了“小小乡野体验官”夏令营,在这三天里,孩子们一起制作田野笔记、共创打油诗,并结合当地莼菜基地的本地特色,开展田野交流会、采摘莼菜、莼菜拍卖会等活动。

晓凤和团队伙伴希望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让乡村儿童对家乡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和更深刻的归属感,也能让孩子们有更多关爱自己、看见具体生活的体验和信心。

为本条进展点赞
查看更多
Rosa
希望一点微薄之力,助力儿童的成长
Amstroy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爱心人士
一点心意,希望能帮到有困难的孩子们,让他们茁壮成长,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沈金花同心
加油💪
爱心人士
支持
支持
查看更多